生物界的innersource故事:生物圈二号实验【摘自《知识大融通》】

O'reilly 公司出版过一本电子书:《Getting Started with InnerSource》,封面是一个鱼缸,比喻将海洋的生态移植到可观赏的现代人的客厅,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隐喻,但是innersource真的能否生效?确实只是很多人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暂时不论成功与否,我们找一个生物界的故事来读一读。我的意思是你能找完开源所有的因素吗?

Fri Feb 21, 2020 | 18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4 分钟 | 作者: 爱德华.威尔逊 适兕摘录整理 |

引言

在2018年底,开源之道推出了开源之道图书共读计划,那个时候推荐图书的时候,都是过去十多年的积累,随着一年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读书成员的反馈,觉得书不够酷,不够新,不够实用。那么今年是不是应该找点更为刺激的了呢?比如书单推荐!疫情期间,很多出版社和读书俱乐部都做了这件事。今天我们也推荐一本:

推荐理由:

理解开源,没有这本书的思想指引将会让人走很多的冤枉路,从作者的另外一本经典:《缤纷的生命》开始,才能够架设起知识树,然后将开源的万般现象、事件、技术、……统统融会贯通。

生物圈二号实验

人类想要从地球的自然环境中解放出来的梦想,在1990年代初就接受了现实的考验。他们在亚利桑那州Oracle沙漠地带,建立了一个3.15英亩(约1.27公顷)大的封闭生态系统 —— 生物圈二号(Biosphere 2)。这个生态系统用大块玻璃建成,里面有土壤、空气、水分、植物和动物。它被设计成一个自动运转的小型地球,与母行星无关。计划人员合成雨林、热带草原、荆棘灌丛、沙漠、池塘、沼泽、珊瑚礁和海洋来模拟地球上的自然栖息地。这个生态实验室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是电力和信息沟通,对一个原始生态系统来说,这两项联系是合理的妥协。生物圈二号的设计和建造花费了2亿美元,囊括了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最尖端的工程设计。这个实验如果成功,就有希望证明在太阳系的任何地方,人类生命都可以独立存在于密封的透明圆形罩中,只有这个地方没有致命的高热或强辐射。

1991年9月26日,8位生物圈工作人员自愿步入了这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在起初的一段时间内,事情都很顺利,但随后出现了一连串令人惊讶的问题。5个月后,生物圈2号内的氧气浓度开始下降,由当初的百分之二十一,下降到百分之十四。这通常是17500英尺(约5334千米)高度时的氧气浓度,低到不足以维持人体的健康。这个时候,为了让实验继续进行,他们只好由外界输入氧气。同一段时期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尽管他们采用了人工循环措施;一氧化氮的浓度也增加到危害大脑组织的程度。

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物种也受到极大的影响,许多物种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以至灭绝。25中脊椎动物中就有19种完全消失,所有能够传播花粉的动物也不见了。几种蟑螂、斯和蚂蚁的数目爆炸性剧增;设计来吸收碳元素的牵牛花、西番莲和其他攀藤植物也变得异常茂盛,威胁到其他植物的生存,包括作物,而需要人极辛劳地用手除去这些攀藤。

生物圈二号内的工作人员很英勇地面对难题,勉强在这个密闭空间内待足了当初预计的整整两年时间。就一个实验而言,生物圈二号一点也不算失败,它给我们许多教训,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我们这个物种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很脆弱的。洛克菲勒大学的科恩和明尼苏达大学的蒂尔曼是隶属另一个独立小组的资深生物学家,他们在审视这个计划的资料时,很感慨地写了这样一段话:“还没有人之道该设计出一个系统,能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免费支持人类生命。尽管地球充满了神秘和危机,它仍然是维持生命的唯一家园。”

开源之道评论

人类的本能是惧怕不确定性,寻求环境中尽可能少的变化,也就是尽可能的确定,中国古代有著名的《桃花源》,乃农耕社会的理想,人人丰衣足食,享受天年。但是现代化的进程将“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简单化摧毁的一干二净,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挡人类在其它领域中寻找这份安逸和理想。

开源之势,仿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依然占据了软件工业的主流地位,但是仍然有很多公司和组织不愿意趟这趟浑水,但是又无法避免,于是想出来一个在自己内部构造一个小型的开源环境,在可控的范围内,获得开源的所有好处,还不用和外界那些繁琐、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开源生态搅合。甚至有一些人开始倡导innersource,知名的项目,而且还有很多内容产出。开源之道也对这方面有所介绍:

但是后来就将这部分内容的优先级降低了,主要的原因还是本土的分享氛围不足,InnerSource 主要还是停留在企业内部。从这篇文章开始,适兕将不再进行 innersource 的更新,除非开源之道共同体(Community)有另外的成员站出来愿意研究、分享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