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一切都能量化,似乎一切皆可预料,从天气到人生,文化似乎也变得毫无意义可言,于是就让人产生了很多的困惑:我现在所作的事情是对的吗?即使在开源的选择上,也有人会怀疑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会这么想?是因为统一观念的关系,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需要去关注细节,才能获得完全不同的视角,然后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去想办法解决。开源从来不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那样,以免费、可掠夺、可破坏等错误的理念横行于世,我们可能需要向前一步来纠正这些。凡事主动点好,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人们很少也很难关注到他人,《开源之迷》需不需要讲并非是作者所能主观臆测的,而是一个表态,一种让读者能够接近的有效路径。不妨发起一个没有绩效考核的项目~随着时间的累积,系列文章竟然可以多达十万字,如果可以的话,这本来可以扩展成为一本书。「开源之道」:致力于开源相关思想、知识和价值的探究、推动!罗伯特·默顿指出社会学的研究不能限于研究显性功能,也就是那些大家似乎都可以看得见的现象,某个开源项目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能够节省成本,而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发现和探讨不为目标制定者和执行者所发觉,而事实上已产生结果或客观效果的潜功能,即研究社会行为的非预期的后果[3]。读书会并非看起来仅仅只有读书那么的简单,加上开源就更加的令人着迷不已。我们常常听到有部分人持‘仅使用开源’的观念与行动,那么他们最后的结果怎么了呢?人类对于抽象的符号、标志是需要形成共识的,就开源这个名词而言,是高度抽象的技术下的产物,设计分工、工程、规则、秩序、交换、分配、社会构建等等诸多内容,那么有一小波人联合起来起草一份文件,似乎是极为重要的,否则不过是一盘散沙,形不成势力,而是各自用力,各自行走。创建开源世界,从定义开源开始。适兕会在交流中经常提及观念决定行动的说法,在开源的世界里,认为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就会做出对应的行动,犹如现实生活中是否遵纪守法,友善待人是一个道理,在开源的世界做事,取决于人们对开源世界的认识,以及对这里的约定俗成、文化价值观、法律经济秩序、亲力亲为、财产分配等等的认知,一个抱着破坏心态的人,断然是不会成为开源的中坚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