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之书·共读」#41 《无需法律的秩序:相邻者如何解决纠纷?》

如果我们抱着感恩的心,就会晓得自己的知识不仅来自于古代,也来自于生活的社区,更加来自于互联网,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一座孤岛,所有的创新发明都得益于他人,那么所谓的自主,完全知识产权的软件是否存在?一直以来都是让人迷惑不已的事,在开源运动之下,这些能够消匿于无形吗?一定不会,因为我们依靠的不是法律,而是面临的是被博弈失败之后的永久性排除。

Fri Oct 29, 2021 | 32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7 分钟 | 作者: 开源之道 |

主题:规范、法律、博弈

书籍名称: 《无需法律的秩序:相邻者如何解决纠纷?》

作者简介:

罗伯特·C.埃里克森(Robert C.Ellickson),美国当代杰出的财产和城市法学者,耶鲁大学法学院沃尔特·梅耶财产和城市法讲席教授(2015年荣休)。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权、城市规划和法律与社会规范三个领域,在上述领域皆有经典作品传世,也是被引用多的学者之一。他早年就读于奥柏林学院、耶鲁法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自1970年起,埃里克森教授先后执教于南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在1988年转至耶鲁法学院任教后,常年讲授已经成为耶鲁法学院经典课程的“财产法”。埃里克森是美国法律经济学协会的创始会员,并担任协会主席(2000-2001年),曾获得该协会授予的罗纳德·科斯奖章,系继波斯纳、卡拉布雷西、史蒂文·萨维尔后第四位获此殊荣的学者。埃里克森教授还担任过美国法律协会财产法重述项目的顾问,并且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埃里克森教授还是英文拼字游戏Scrabble的爱好者,世界锦标赛成绩进入过前二十名。《无需法律的秩序:相邻者如何解决纠纷?》是埃里克森教授的代表作,出版于1991年,曾于1996年获得美国法学界三年一度的考尔夫图书大奖,自2003年中文版出版以来,在中国法学界也产生了广泛而且深远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埃里克森以美国加州农场为田野调查对象,向我们展现了两个主题:世界偏僻角落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明有关社会生活组织的中心问题;法律制定者如果对促成非正式合作的社会条件缺乏眼力,他们就可能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

开源之道推荐短评:

开源是一种基于共同体的生产模式,最大的魅力在于合作,诉诸于法律这件事,极少发生,但共同体保留自己的权利。那么不需法律为什么可行?开源之外的现实世界可供参考的就是本书讲述的:道德、熟人、博弈、共识,才是最重要的。

「开源之书·共读」书友短评

规范的效果甚微:「开源之道」的读后感

关于一种思考方式

强调规范,并不意味着否定法律的作用。相反,作者认为法律相当重要。这个道理有助于从二元对立的简单思考中解放出来,这个世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有多种,甚至是无限种选择。

我们强调开源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开源即一切,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有很多选择,结果的分发和授权也有很多选择,不是非开源不可。而是说在某些领域,如果你觉得很重要的话,那么开源就是必须的,比如人工智能的决策。

同样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贬低中文的重要性,而是说拥抱全球化,和本地化具有同等重要的优先级。是的,我们应该用更大的视野去看待这些具体的强调,无论中文还是英语,都是人用来沟通所设计的符号和音调,还是属于语言的范畴。人为什么要发明语言?仍然是为了更大范围的合作!合作以生存,合作以发展,合作以图未来。

开源仍然是一种更大范围的合作,从芬兰的赫尔辛基到中国的湖南,从美国的MIT到硅谷和北卡来,从欧洲的CERN到伯克利,将那些无法在区域地理完成的事情,以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文本协作。

社会控制理论

政府介入开源,对于开源的发展是好还是难以预料?笔者询问过周边的圈内人士,极少数理智的人,大多走的是两极化,一类是开源这个事需要全面的政府接管,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不应该由权力机构干涉。笔者对于走极端路线的肯定是不赞同的,毕竟笔者不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

但是,开源所表现出来的软件生产方面的生产力是惊人的,这势必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组织起来基于全球的开发者参与,这是很多工程师梦寐以求的力量,但是怎么组织起来?如何解决集体行动的难题?这就涉及到社会控制的问题,如何控制?

  1. 个人伦理
  2. 合约
  3. 规范
  4. 组织规则
  5. 法律

在互联网这个空间内,这些控制理论大部分都失效了,因为惩罚是极为困难的,尽管从利益的角度来讲十分的明显,但是这个明显是建立在人深刻懂得软件工程的道理才能明白,而且还需要时间的验证,很少人会思考这么宏大而历久的问题。

法律对于开源的控制,几乎仅仅是威慑作用,而且没有跨国的案例存在,也就是说美国人违反了中国人发起的项目,是难以起诉的,而且成本也极其的高昂。加上G·F·W这种割裂的存在,发现本身就成了一个问题。

将法律束之高阁的开源,究竟能走多远?或者说在法外之地,实施惩罚的间接性以及时间较长才能外显的形式下,开源如何倔强的发展,确实是依靠的是人类最后残存的伦理——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的精神。如果是在泯灭个人的文化中,那么这个确实是一点希望都没有。除非做出改变。

这不得不再次提及GPL的天才之处,它仍然适用于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必要的时候,仍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我,保护自我。

夏斯塔县对开源共同体的启示

作为一名出生在中国偏远山区农村的人,对于在该书中的案例研究,夏斯塔县的牧民对于邻里的关系处理,也不会陌生许多。中国也有句古话“天高皇帝远”,历来国家的法律很少能触及到边远地区,也就是说是可以找到类似的对比思考。

生活在每块地方发生,每块地方相对于这个世界而言,相对于不同人们认为的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来说,都可能是偏远的,都是角落。偏远和角落是相对于人们的关注力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没有中心。

———— 苏力 译者序

但是现实的地域并不是「开源之道」所思考的,我们更加要思考的是开源项目共同体的秩序。

区别于夏斯塔县的牧场,在互联网的空间内,是没有边界之争的,因为代码的复制不会损害到原有的代码,而且还鼓励这么做,也就是说开源共同体争取的是开发者和工程师们的参与,不参与意味着长久的损失和短暂的利益,那么所谓的争执也就是如果主要工程师们意见不合,退出以及另起炉灶,确实会对项目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更为矛盾的是,创新恰恰就发生在争执中和不断的制造轮子中。

那么开源对谁造成了威胁了呢?为什么专有软件会利用媒体发动威胁论了呢?抢夺人才、收买人才,放逐项目于荒野。

在共同体内部,代码的归属权是一个重要的界限,毕竟代码对于一位从事于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是唯一能够为世界和历史留下的痕迹。当然,商业公司可以通过合约来完成购买,让个人放弃自己,然后从属于一个企业或机构。代码是允许复制、修改的,不承认也可以,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合作了。所有的伦理是个人之间在互联网上完成的,在同一个项目之间复制是不存在的(直接调用即可,完成合作)。

知识财产和地产是有很大区别的。参与软件的代码开发之间的争执、惩罚、控制、行动都是不同的。

秩序的起源、演化与未来

开源共同体的秩序从何而来?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又是如何演化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更应该是我们关心的。

显然,这个团体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属于历史和社会的一部分,当然也是科技发展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将之视为孙悟空从石头里嘣出来,它有它起源的地方:文化环境。当然我们也要反思中国的历史,犹如英国人李约瑟去考察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科学一样去考察中国能否具有开源的萌芽?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开源让中国同步世界,尽管参与很少,也就是说并没有形成势力,赢得话语权,当然,我这么去讲也是错的。

未来会如何,国家将开源视为发展软件的重要手段,十四五规划非常明确的写了进去。但是,具体如何做?如何落地,其中的力量驾驭能否完成,笔者也充满了疑问,在没有个人伦理的文化中,要发展极具个人伦理的事情,该指导?该控制?该强制?

延伸读物

  1.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美] 弗朗西斯·福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9
  2. 《企业、市场与法律》, [美] 罗纳德·H.科斯,格致出版社,2014-9-1
  3. 《企鹅与怪兽:互联时代的合作、共享与创新模式》, [美]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