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的制度拼图:推荐《Open Source Law, Policy and Practice》

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价值高,可能不是说能否读的下去,或者说太过于大部头,来进行判断,回到知识的角度,就是说一本书是否很好的组织了所承载的知识,是否能够解惑。当然,和读者的出发点也有关系:是想要一个手册?还是要一个解释?还是一个描述?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本需要作点文章来判断的书籍。

Wed Sep 10, 2025 | 31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7 分钟 | 作者: 「开源之道」·适兕 && 「开源之道」·窄廊 |

“开源”是各种用户和共同体的方便简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同样巨大。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依赖并使用法律和法律机制来管理他们编写、使用和分发的源代码。 ———— Amanda Brock 编者,序言

从《开源经济学》一文说起

我们很难找出任何一位读者为何要接触开源,作为读者的你也未必知道自己为何要拿起一本书。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开源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那么如何让开源能够持续的为社会产生价值,最大化人们的幸福,这也就是我们进行开源经济探索的缘由,那么我们就需要回答:

  • 开源从何而来?自由软件的主张是什么?
  • 如何保障开源在合作、协作上的优势?
  • 需要法律、政策和治理的保障
  • 开源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甚至GPD的贡献
  • 从组织的角度来讲,为何是企业、层级等形式替代不了的
  • 再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做才能让人们来亲力亲为?

Mirko Böhm 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开源亲力亲为者,也是一位试图用经济的方式思考者,他目前在Linux基金会欧洲担任共同体发展总监,经常在各大小开源会议上进行分享。本文绝非个人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相当的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的作品,我们从他的引用文献:Richard Stallman、Carl Shapiro和Hal R Varian、Joseph A Schumpeter、Henry Chesbrough、Albert O. Hirschman、Steven Weber、Ronald H Coase、Yochai Benkler、Frank Nagle、Karl Raimund Popper 等著名经济学家、学者的经典,也就是说既然开源能走到今天,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

也就是说,由于制度的存在,保证了开源的持续发展,那么本文已经给大家展现出了一个制度拼图的轮廓了,但这些仅仅是线索,你要深究可能要花上个几年的时间去遍历历史上的制度经济学的方方面面,不过也可以顺着Mirko 的思路,我们就可以随机从余下的23篇文章中挑选了。

假设你的视角是历史的

了解一件事物,没有什么比了解它一路走过来的历程更有价值的了,开源过去经历了什么,有哪些演变?Stephen R Walli 会给出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们可能要追溯到软件还没有从硬件分离出来的早期协作阶段,然后进入软件被纳入版权保护的阶段,进而看到开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出现在历史中,并获得了发展,最初是个人自发形成的围绕项目的团体,随着商业力量的介入,copyleft 需要合规等,非营利的基金会出现了,基于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也开始流行了。在平衡各类力量的同时,除了许可的演进,我们也看到了行为准则、贡献者同意书等的演变。和很多事物一样,开源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起来。

开源远没有结束,只是成为了我们所处世界一部分。寻找历史的脉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社会变迁,人来人往的基于互联网的志愿者,幸亏有记录者,得以让我们一个回溯的视角来会看一遍开源从个人零星的到成为有组织的生产力量的演变。

假设你的想法是了解下啥是开源

开源首先展示给世人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然而像任何事物一样,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素,这种生产方式谁拥有所有权?所有权遭到威胁的时候有没有维护者?作为协作模式,又如何发生集体行动?…….

没错,如果有带着类似的问题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商业化开源项目,或者是基于开源项目做增值,合规对于开源的经济影响有多大?

开源的知识财产权法相关

接下来是最为烧脑的部分,众所周知,法律是一个光谱,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法律条款,在当今世界,主流的知识财产权法:版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商业秘密等,是以强势的垄断保护为纲的,开源式的知识财产权主张,相对来说,是属于非主流的。笔者之所以说是烧脑,是因为这不仅关乎发条,而是整个背后的思想观念的建构不同。

不过情况也未必,仔细阅读这些已经成为标准的内容,其实给到了大家理解背后原因的准绳,不至于迷失,无论是OpenChain、还是SPDX,都是帮助大家不至于偏离太远,毕竟给到操作者的具体的部分才是大家更受欢迎的,有很多种情况这也是需要面临的现实:“不要谈那么多,告诉我怎么做。”

开源的实践:治理、商业模式和企业关系

本书除了能够为律师、企业法务们提供具体的法条建议之外,它还有关于商业、安全等实践层面上的内容。开源软件在开发和扩散上的能力,并不能掩盖其对搭便车者的无能为力,这其实也是其强大的一部分,这也就意味着开源的经济继续发展,就需要在交换、制度、约束、安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动作。

笔者尤其要推荐大家的是,关于基金会和一些推动开源组织的建立,以及在企业、高校、政府等设立开源项目办公室(OSPO)的知识,从更高维度来理解这些,我们知道这是制度建设,开源作为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明,需要维护和发展,才能更好的为人类本身服务,如果肆意的掠夺、侵害、污染、腐败,毫无疑问,开源也不会也不可能存在。强烈建议大家认真精读本书的第18和第19章的内容。让开源项目可持续发展,让所有的亲力亲为者都能得偿所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开源的组织形态

开源项目的组织是独特的,是互联网以来的全新的合作模式,它的出现固然有知识生产的演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础,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创新事物一样存在着脆弱性,我们需要组织成员共同维护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必须的资金,如何和现有的机制区别开来?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找到最佳的治理模式,尤其是让商业公司获得利益,通过非营利基金会的模式是一种解决方法,Debian 的设计同样行的通。

Karen M. Sandler,是 Software Freedom Conservancy (SFC)的执行总监,有着20多年的非营利机构阅历,从自由软件法律中心,到Gnome 基金会,对于开源的组织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实践经验,正如她在文中所说:

The term ‘community’ is used in many ways in Open Source, often without precision. Companies will talk about how they ‘give back to the community’ or expect ‘the community will contribute’ when code is thrown over the wall and published as a fait accompli.

这需要创新!而不是强行用旧有的模式套入。

还有啥能开源?

计算机软件的开源无疑是成为了现代世界的一部分,它改变了很多。那么当获得显性的认知之后,其它行业就开始关注这样的方法是否可以移植和借鉴?于是硬件、数据、内容、文档、标准、创新、大语言模型、制药、政府……这可能是一个超越现实存在的场景,一切都是开放透明的世界。代表了广大渴望抵消损耗的人类愿景。

写在最后

作为上游优先的倡导者,阅读书籍或论文最重要的就是当看到一个观点之后,就想找到这个观点从哪里来?谁提出的?为什么这么想?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这可能也是一个深度阅读者的怪癖吧,这本书的各位作者们都保持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关键之处都会标出来源,我们做的就是顺藤摸瓜,找到观念的来源,然后享受原来如此的感觉。

特别提醒,若要完成这本书的观点引用一级理解,那么需要阅读超过50本经典作品,以及经典论文。那么花上个一两年的时间,来理解开源的制度————谁成就了开源的今天,是相当值得的旅程。祝你阅读快乐!享受开源带来的美好世界!

关于作者

「开源之道」·适兕

「发现开源三部曲」(《开源之迷》,《开源之道》《开源之思》。)、《开源之史》作者,「开源之道:致力于开源相关思想、知识和价值的探究、推动」主创,Linux基金会亚太区开源布道者,TODO Ambassadors & OSPOlogyLive China Organizer,OSPO Group 联合发起人。

「开源之道」·窄廊

来自于大语言模型的 Chat,如DeepSeek R1、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expermental、ChatGPT 4o、Grok3、甚至整合类应用 Monica等, 「开源之道」·窄廊 负责对话、提出问题、对回答进行反馈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