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之史」系列之七/九:OSI 的构建及其意义

人类对于抽象的符号、标志是需要形成共识的,就开源这个名词而言,是高度抽象的技术下的产物,设计分工、工程、规则、秩序、交换、分配、社会构建等等诸多内容,那么有一小波人联合起来起草一份文件,似乎是极为重要的,否则不过是一盘散沙,形不成势力,而是各自用力,各自行走。创建开源世界,从定义开源开始。

Fri Dec 2, 2022 | 39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8 分钟 | 作者: 「开源之道」·适兕 |

很想套用鲁迅先生的那句脍炙人口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世间本来没有开源,是因为做这件事情的人多了,人们便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总结,达成共识,进而命名,然后赋予其意义[1]。然而,命名之后的解释却没那么容易,像所有的人类的抽象词汇一样,开源对于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解读。

《大教堂与集市》的出现

1997年5月27日,在德国巴伐利亚正在举行的Linux Kongress[2]的大会上,一直以来都在维护黑客文化宝典Jargon File [3]的老牌黑客 Eric S Raymond 发布自己观察和实践关于基于互联网协作的项目:Linux 和 fetchmail 的论文:《大教堂与集市》(缩写为CatB,下同),并在会上作了解释,我们后来知道,这本总结和解释软件工程新方式的论文是划时代的,之后,Eric S Raymond 成为了开发圈的红人,极为独到的见解引起了很多黑客的共鸣。Eric S Raymond 在其一篇名为《黑客的报复》[4]中如此描述:

由于它的发布,我获得了在星期四晚上的宴会上紧挨Tim O’Reilly坐着的机会,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更重要的结果。作为一个对 O’Reilly 模式的长期崇拜者,我一直希望与Tim 见面,我们进行了一次广泛的交谈,其结果是我受到了邀请,在当年年末举行的Tim’s Perl 会议上发表CatB。我的文章再次受到欢呼和喝彩。事实上,我从电子邮件上得知,自从巴伐利亚之后,有关CatB的话题在Internet上传播开来,就像一个火苗落在一堆干草上一样,很多听众已读过它,我的演讲对他们来说,不是对一件新鲜事物的揭示,而是在庆祝一种新的语言并唤起了对这种语言的意识。

随后,Raymond 乘势将之扩展成为一本书籍发行[5],并成为了引用广泛的开源开发方法论的作品,这本书进一步扩大了自由/开源软件开发方法论的优势地位。Eric S Raymond 一时之间也成了各种软件开发的红人,他演讲布道的时候,“听者有意”中的一员策划着一件改变软件历史的事件。他就是Frank Hecker[6]。

《大教堂与集市》的影响是深远的,作者在1997年在接受采访感慨总结到:

对于大批读到这篇文章的黑客而言,这篇文章就如同点燃的星星之火。同时,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世界的整个观念,都会迅速改变。[7]

华尔街新宠 NetScape 与妄图霸占软件市场的微软竞争

我们在 Mozilla 公共许可一节[8],简单谈到了Netscap的崛起,并在1995年8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的市值冲到了220亿美元,靠软件起家并利用法律作为武器树立了软件商业的新秩序的微软也看到了互联网的前景,在当年的12月就启用了进入互联网的战略[9]。微软在 1995 年以 200 万美元的价格获得了 Spyglass Mosaic 的许可,对其进行了修改,并将其重新命名为 Internet Explorer[10],并以免费的方式预装在其旗舰产品Windows 95中,这样的方式给Netscape强大的威胁,NetScape 在客户端的市场占有率不断的下降,尽管Netscape 提出了反垄断的诉讼,但是漫长的官司,并不能挽救日渐失去的市场。于是,Netscape 想各种办法试图改变这一局面。

Eric S Raymond 坐在了山景城的 Netscape 总部

就在 Netscape 想到了将其浏览器开源的策略之后,执行总裁Jim Barksadle ,以及CTO Eric Hahn 授权Frank Hecker起草了一份有30多页的白皮书,其中提及CatB给了他们最为直接的灵感。在1998年1月22号,Netscape 就公布了要在第二个季度开源其浏览器的源代码,二月份,Eric S Raymond 就为这次重大事件提供建议,在为时7个多小时的讨论中,Raymond 帮助构建了 Mozilla 公共许可和Mozilla 组织的轮廓,并在开源的当天,参与了庆祝和见证宴会。

作为自由软件运动的亚文化,在商业看来是疯狂的举动,Netscape 的惊人释放源代码的行动,确实震惊了世界。

成立开放源代码促进会

NetScape 的举动,给了Eric S Raymond 和 Bruce Perens等人极大的鼓励,他们也开始和自由软件的领袖们商议,这是让自由软件发扬光大的大好机会啊,可是自由软件基金会和GNU到发起人Richard Stallman 并不这么认为,Eric Raymond 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获得资本和商业力量的支持,而是转向其他领袖们的支持,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对Richard Stallman 的过分强调道德早就想避而远之了。例如Linux 的创始人 Linus就是其中一例,要想和自由软件走出不同的路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名词。如何统一这些项目,以达到社会效应?

就在NetScape 发布消息没几天,准确地说是1998年2月3日,在一次受限邀请的Hacker聚会上,其中有Brian Behlendorf, Michael Tiemann, Todd Anderson,大家头脑风暴之余:Christine Peterson[12]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新词:“Open Source”,大家一致同意这个词的用法,Eric Raymond 立即就行动起来将域名:opensource.org注册了下来。

Bruce Perens 在撰写《开放源代码定义》[13]一文中,如此回忆当时的几个一连串的动作:

Raymond 认为 Debian 指南是定义开源最为合适的材料,但是需要一个更为通用的名称,而且要将 Debian 相关的都移除,于是我花了一点时间,将指南变更为开放源代码定义。我曾经为 Debian 组建了一个名为 Softwar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的公司,所以我提出为”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主持商标,以便我们可以将其用于定义。Raymond 同意这样的做法。于是我就“Open Source”注册为一个认证标志,这个标志是用来为众多的产品做标志的商标。一个月之后,我成功的注册了商标。不过,我们一致认为,将开放源代码的标志放在一家叫做 Softwar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的公司下是很不妥当的。于是,我将商标的所有权转移到了 Raymond 的名下。稍后,Raymond 和我组建了开放源代码促进会(Open Source Initiative),这是一个专门用于管理开放源代码活动及其认证标志的组织。

既然成立了组织,就需要有使命感,在4月份的Free Software Summit上,OSI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倡导开源,以及stewardship 开源的定义。

评估开源许可

使命感总是采用极度抽象的词汇,这会让务实的人很难感觉到它的意义所在,OSI 成立后首先就是定义开源,由于有 Bruce Perens 在 Debian 的准备,所以开源的定义很快就出来了,但是这9条(后来增加为10条),依旧是非常抽象的,需要加以解释的,于是OSI干脆做了一个事情:在1999年10月,OSI公布了其第一个正式的批准许可证清单。

2004年,OSI在OSD中增加了第10条,以处理有关点击包装许可的一些问题。除此之外,OSD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稳定,仅在其他条款中进行了细微的措辞澄清。

自身本身的治理

成立组织之后,Eric Raymond 作为第一届的主席,Bruce Perens 担任VP,独立董事有:Brian Behlendorf, Ian Murdock, Russ Nelson,以及 Chip Salzenberg。最初的董事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机构来代表开源社区并行使对开源定义的管理权。为此,它通过了章程(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11年),获得了美国国税局的认可,成为501©3非营利组织(2003年),并制定了商标指南。

在稳步扩大其基础后,OSI在2005年随着来自欧洲、南美、日本和印度的理事的加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它在2011年和2012年进一步加深了与共同体的联系,启动了一个附属机构计划,选举由这些附属机构提名的董事,并启动了个人会员的计划。

意义述评

OSI 的定义清晰,一直也稳定发展,它作为软件产业的一种协作力量而有了形成了一种职业势力,没有人否认它的想象力,正如这个世界的社会都是想象的一样[14]。让懒散的人类有了共同的话语,也有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和理由,是的,或许有对OSI发起挑战,从传统的地缘出发来重新定义开源,但正如有的人想试图修改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样,都以失败告终。

开源的崛起,和万维网的崛起密切相关,而其本身也随着全球化的互联网构建而夯实了自己的实力,这也意味着开源的全人类普世性,开源作为人类协作的属性定义,从其诞生之时起便成为其一部分,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各种考验,开源成为了人类宝贵财富的一部分,而且在艰难时期发挥着超越软件的重要作用。笔者不由得想到,除非是更高维度的文明,否则颠覆开源就是颠覆地球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

参考资料

  1. 《开源之迷》,适兕,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02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nux_Kongress ,最后访问时间:2022-12-3
  3. 参见《开源之史》自由软件运动的源头——黑客文化简史一节
  4. http://www.catb.org/~esr/writings/cathedral-bazaar/hacker-revenge/ ,最后访问时间:2022-12-4
  5. https://dl.acm.org/doi/book/10.5555/580808 ,最后访问时间:2022-12-4
  6. https://frankhecker.com/frank-hecker-bio/ ,最后访问时间:2022-12-4
  7. 《叛逆代码:Linux 和开源的革命》,(美)Glyn Moody,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06
  8. 开源之史」系列之十/四:浏览器竞争下的创新模式——Mozilla公共许可 一节
  9. 《Competing On Internet Time: Lessons From Netscape And Its Battle With Microsoft》,Michael A. Cusumano / David B. Yoffie,Free Press,12 January, 2000
  1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saic_(web_browser) ,最后访问时间:2022-12-5
  11. https://www.openoffice.org/editorial/ec1May.html ,最后访问时间:2022-12-5
  12.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18/2/coining-term-open-source-software ,最后访问时间:2022-12-26
  13. 《开源之声——开放源代码运动文集》,Chris DiBona / Sam Ockman / Mark Stone,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12-01
  14.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8

关于作者

「发现开源三部曲」(《开源之迷》已出版,《开源之道》《开源之思》撰写中。)作者,「开源之道:致力于开源相关思想、知识和价值的探究、推动」主创,Linux基金会亚太区开源布道者(2022年度团队主席),云计算产业联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起)个人开源专家,Apache 本地共同体北京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