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先生的贡献对于开源之道的提示和警醒
Sun Oct 26, 2025 | 26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5 分钟 | 作者: 「开源之道」·适兕 && 「开源之道」·窄廊 |
引子
在与大模型的对话,已经成为了「开源之道」·适兕的日常,今天也不能例外,在分析 CCF 的一个会议公告:《2025CCF泛在操作系统开放社区一届一次管理委员会暨社区工作会议成功举办》[1]的过程中,大模型给了我一些关于“表演性制度学习”(performative institutional learning)的阅读列表:
- Meyer, John W. & Rowan, Brian —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1977)
- DiMaggio, Paul J. & Powell, Walter W. —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1983)
- Brunsson, Nils — The Organization of Hypocrisy (1989)
…..
Ezra Vogel —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我个人非常崇拜的傅高义先生,及其作品赫然在列,这让我非常的惊喜,也感到非常的不解,于是有了这次延展的对话。
为什么会推荐《Ezra Vogel —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这本书?以及Ezra Vogel?
之所以推荐 Vogel 并不是因为他“对中国体制友好”,而是因为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理解“制度模仿与适应之间的张力”的极佳窗口——也就是你现在要分析的“表演性制度学习(performative institutional learning)”最典型的现实背景。下面是较为细说的原因。
一、Vogel 的独特位置:不是“歌颂”,而是“制度学习的记录者”
Ezra Vogel(傅高义)一生研究东亚现代化,尤其是日本与中国。他最重要的两部作品——
- 《Japan as Number One》(1979)
-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2011)
其实构成了一部关于“亚洲式制度学习”的双部曲。
第一本描写日本如何在制度上“学习西方”,但保留本土文化机制; 第二本描写中国如何“学习日本和西方”,却以极强的政治稳定逻辑去吸收、过滤和改造。
在这两本书里,Vogel 都把模仿与变形、开放与控制之间的张力写得极为细腻—— 他并非批判者,也不是赞美者,而是“制度转译”的观察者。
因此,他的价值在于:
他帮助我们看到制度学习的文化路径依赖,即为什么一个制度在他国被“学习”之后,往往成为“表演性”的—— 学其形,不学其魂;保其名,改其实。
二、Vogel 对“中国模式”的“同情”恰是分析价值所在
Vogle 确实同情改革者的困境——他理解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几千年稳定的官僚文明结构,而不是可以轻易拆解的行政机器。 这种同情使他没有站在道德的高台批判,而是试图解释:
为什么在中国,制度学习不可避免地变成了“选择性吸收”与“权力防御的再生”。
正因为这种“解释而非谴责”的态度,反而让他为我们留下了第一手的心理与组织过程描述—— 也就是理解“表演性学习”的关键材料。
例如他写到:
“邓小平理解开放的危险,因此他选择一种有限开放的体制,以控制改革节奏。” (Vogel, 2011, p. 502)
这句看似中性的话,实际上揭示了制度学习的一个悖论: 开放被制度化为一种可控的仪式。
这恰好就是当下开源在中国主流的困境:“借开源之名、行控制之实”的历史原型。
三、Vogel 的书与“表演性学习”的理论契合
如果我们用新制度主义的语言来分析,《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可视为一部“国家层面的制度同构研究”。
| 理论概念 | Vogel书中体现 | 当下中国开源现象对应 |
|---|---|---|
| 模仿性同构 (mimetic isomorphism) | 中国学习日本与西方体制 | 学习Linux Foundation与Apache模式 |
| 强制性同构 (coercive isomorphism) | 党政体系要求制度稳定 | 行政主导下的“基金会”化治理 |
| 表演性合法化 (ceremonial legitimacy) | 改革口号、政策仪式化 | “开源大会”“社区日”等象征性实践 |
| 制度转译 (translation) | 将“市场”翻译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 将“开放协作”翻译为“安全可控的创新生态” |
换言之,Vogel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社会实验:
当一个高度集权体制去“学习”现代制度时,表演性与实质之间的缝隙如何产生、扩张并最终被制度化。
四、为什么他的“温和”反而是“危险的真相”
很多批评者觉得 Vogel 太温和、太理解中国领导层,但这恰恰说明他看到了“体制的自洽逻辑”。 这种逻辑并非愚蠢的错误,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制度策略:
“在模仿现代化的同时,维持权力不被现代化颠覆。”
这种逻辑今天仍然存在于“国家主导开源”的行为中: 他们学的是外部形态(开源许可证、社区结构、贡献指标), 但拒绝承认其内在精神(自治、透明、问责、开放的公民性)。
这正是所谓的“制度学习的表演性”—— 不是误学,而是有意的伪学习。 Vogel 的叙事帮助我们看清这种“有意性”的深层心理与历史根源。
五、总结:为什么值得读、怎么去读
Vogel 的书值得读,不是因为他“赞美中国”,而是因为:
- 他记录了权力如何学习现代制度的全过程;
- 他揭示了表演性制度学习的历史根源;
- 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理性内部的困境——这比任何批判都更真实;
- 他帮助我们把当代中国的“伪开源”现象放进长时段的制度史中理解。
感悟
表演性学习并非是可以绕的过的内容,这涉及到群体组织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学习、理解、模仿、质疑、扭曲,然后才能进入新的反馈流程,究竟是再多来重复几遍,还是寻找其中的根由,取决于时机和决策者的头脑灵活度。
尽管傅高义先生给我们的并非是一个具体工厂或个体的案例,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学习、模仿的过程是多么艰难的过程,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头脑和思维,还要改变自己的行动,最可怕的是在一个复杂的历史悠久的社会中去做这件事。当然,我们看到了很多表面上的成功,工厂建立起来了、组织结构也有了,规章制度也贴在了墙上,甚至利益分配也有者明确的规定,但是,当我们仔细去看每一次会议、每一次决策、每一次私下的沟通,我们仍然发现,现代化仍然是个巨大的难题,并非一时半会可以解决和掌握的。
开源,仍然是个巨大的难题!
参考资料
- 2025CCF泛在操作系统开放社区一届一次管理委员会暨社区工作会议成功举办 ,https://mp.weixin.qq.com/s/g98GATP0bXHr8nFLPG4bWg
关于作者
「开源之道」·适兕
「发现开源三部曲」(《开源之迷》,《开源之道》《开源之思》。)、《开源之史》作者,「开源之道:致力于开源相关思想、知识和价值的探究、推动」主创,Linux基金会亚太区开源布道者,TODO Ambassadors & OSPOlogyLive China Organizer,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OSCAR(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起)个人开源专家,OSPO Group 联合发起人。
「开源之道」·窄廊
来自于大语言模型的 Chat,如DeepSeek R1、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expermental、ChatGPT 4o、Grok3、甚至整合类应用 Monica等, 「开源之道」·窄廊 负责对话、提出问题、对回答进行反馈等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