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进大厂的态度参与开源,有什么问题?

OSCAR 2022 可信开源大会文化分论坛预告篇,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即将在会上分享Python PEP之道的大妈,来和大家谈谈为什么拥抱和参与开源需要文化的指导,或者在大妈的眼里,开源究竟有啥文化需要学习和遵守?或者干脆说参与开源需要了解文化吗?无论任何时候,多了解一些意义,总是受益的。

Fri Aug 19, 2022 | 32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7 分钟 | 作者: 开源之道 |

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程度,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知识。 —— 托马斯·索维尔 经济学家

以下内容整理自适兕和大妈ZoomQuiet 的一次在线对话,录音可下载收听。多数时候是适兕在问,大妈在表达。

现在的开发者最关注什么?

现在的开发者最关注的是能不能进大厂,就是这么简单直接。进大厂有保证,进小厂死无葬身之地,最近有一个新闻,某大厂裁员8000多人,这些被裁员的人平均工资每月7万多,从中可以看出大厂的待遇有多好。所以大家都想进大厂。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一探究竟,网络上所有卖课程的全是以进大厂为宣传点,也是以进大厂为目的的,这种课程也卖的好。反而是那种提高个人素养、文化素养之类的课程无人问津。

年轻人最关注的是能否获得一份工作,谁能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他们就追求谁,所以开源能否帮他们获得一份高薪工作才是根本。

开源如何破焦虑、内卷,以及高不可攀的房价?

被现实所制造的幻觉,让几代人都焦虑的够呛,如果能参与到开源世界里,则会突破这些,就可以沉下心来做一个地球人了,不再是单纯的将自己置于一个角落,而是拥有了全球视角,心中有了全人类这种观念,可以有了更多样性的比较,躁动不安的心就可以安定一点点了,可以找到心理的立足点,心灵的归属感,这是开源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受益点。

你再也不会去内卷,再也不会和所谓的同事、同城的人进行比较,而是将自己置于整个人类的信息技术行业,这是一个正向的积累。

为什么开源世界不存在KPI?

在开源世界当中,开发者写错了,没事,没有关系,测试出来大家更改就好了,它不会因为写错或写对,不会对人有过多的干预,它只会对一个人长期、沉浸的、高质量的输出,是赞扬和敬佩的。所有的项目共同体都是这样,但是这样的行为在大厂里是最先被淘汰的,在大厂的生存法则里不需要这些。

所谓的开源文化,把一个劳动力变成一个自觉的技术探索者的一个过程。

慢工出细活,自古以来都是这么讲的。这就是开源共同体能够产出高质量的项目的核心原因。不需要去赶着做。

GitHub 的Star 数是如何变成一门生意的?

现在的项目有一大部分是为了加星去的,这是和以前的开源不一样的地方,是有着相当功利的成分在的。甚至高星的项目都是可以买卖的,举个例子,如果你开发了一个项目,无论是什么,只要有了5000颗星,你就可以卖出去了。卖出去之后,买主可以把代码替换掉,变成自己的了,因为很少有人会去把自己star过的项目再花时间去unstar掉。所以现在高星仓库成立可以买卖的商品了。这门生意是如何兴起的了呢? 是因为GitHub 将代码仓库社交化的副作用。

在过去我们使用没有这种star社交属性的版本控制系统进行协作的时候,所有的荣誉、权限、被认可都是从一个个的patch来积累而获得的,所以,参与者都是较为纯粹的思考解决技术问题。而现在的开发者则是去使出浑身解数去制作短视频、写软文,为的就是让对项目毫无评价力的人的一个star。

这是扭曲开源文化的做法,需要我们告诉更多人去判断和识别这种能力。

开源已经吞噬了世界,已成定局

现状是所有能采用开源的软件项目都已经开发出来了,开源已经吞噬完成了,世界已经被它消化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开源领域到了前沿:web3、加密货币等方面,开源吞噬世界已经成为事实,一个过去式。

开源软件和闭源软件在共同创造一个新的现代世界,如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而哪些传统意义上的旧的领域,我们对于开源是十分的享受、十分的信任,因为开源是这些领域中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有没有可能离开开源而开发项目?

人们无法离开开源而从事信息产业,想不参与都不行,因为开源无处不在,到处都是开源的代码,没有人可以在开发项目的时候不适用开源的组件或模块。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如果人们将这些代码视为是免费的、共产主义下的资源,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开源世界是否需要来自中国的开发者?或者讲来自中国的开发者能加入到开源世界吗?

目前为止,来自中国的开发者参与的开源世界建设很少,并不是说开源的世界排斥来自中国的开发者,而是说中国的开发者要努力学习,才能将自己的劳动产出成就开源世界,如果没有这个动作,那么就不会被开源世界所需要。

开放的文化并不等于没有门槛,构建、建设开源世界,是一行行具体的可用代码所铸就的,没有参与,也就没有什么影响力,更加谈不上什么话语权了。

布道开源是不是骗子啊?

获取信任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开源,开放到一定程度,被凡事都讲究报酬,以及劳动合同主宰一切的世界,共同体的方式被误解是很正常的。

所谓的传播开源文化,也就是告诉人们什么能赢得年轻人的信任,这点还是依赖于现实社会,需要有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做背书。

开源文化该如何传承?会自动传承吗?

文化当然不会自动传承,而是需要不断的进行布道、传授、反馈,需要有书籍,有布道者,一代代的进行传道授业。

需要我们去通过这样的大会,进行对话、讨论,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能够成为社会的显性知识。

Python PEP 之道

这就是一套规则,无论是否是开源项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套规则,当人们遇到争论的时候,该如何处理的行为准则。不然很容易陷入谁都不服谁,谁都不理谁的”自然状态“。

另外,所有的编程语言都有这样一套规则,所谓的PEP,就是Python Enhancement Proposals 缩写,即Python 增强提案[1],这并非Python首创,是继承自 Perl 语言,另外诸如 C语言、Java 语言等都有自己的增强提案记录,这套规则和议会里议案是一模一样的,这些技术人员并没有任何的创新。

之所以这个问题被提出来,是因为和我们的现状有关,问一个问题:“谁还在大学毕业之后,每年还写一篇或以上的论文?“

其实PEPs就是一篇篇的论文,完全是按照论文的格式来写的:摘要、问题提出、研究方法、实现路径、总结这样的N段论,当你阅读的时候,非常的习惯而毫无违和感,非常的舒畅。不只是开源世界,在海洋法系的国家,但凡一个稍正经一点儿的组织,所有的议案全是类似这样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他们在人们教育启蒙阶段,就开始关注议事的过程,一定要有议案,才能去进行正式的讨论,一定要把事情从头到尾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歧义才能去讨论,这是一个深入到教育体系的方式。

如果获得PEP的能力了,很简单,就是去尝试写就好了。PEP的流程很简单:提交、审核、进入仓库、投票、候选、通过。其实,截止到目前为止,能够正式通过的PEP并不多,也就10%不到,但是这里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虽然只有不到10%的提案被接受,但是剩下的大部分都成为了Python的模块,甚至有些情况是反过来的,把模块写好了,认为应该被Python吸收,于是去撰写了一个PEP。

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过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何在厂商开源项目并赚取名声

有的时候,开发者在大厂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到上游,但是会想办法说服管理层将自家的项目开源出来,然后利用KPI来进行驱动,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批判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这么做,至少他们把代码贡献出来了,而且在他们这kpi范畴之内,这些代码是可以用的。

把这个叫大厂里头的生产力。给切分出来一部分,变成一个公有资产。无论这公有资产是他自己主动去维护,还是其它方式的维护,至少给了一种可能性。

另外,厂商也有自身的考虑,应用网络法则中的“注意力法则”,抢夺开发者的注意力非常的关键,无论他们这些厂商的动机如何,只要能开源出真实可用的项目来,对于开源世界就是正向的事情,而且,一旦在某项技术形成生态壁垒,对于厂商来说还是只赚不赔的。

这样看来,在厂商里开源出项目来是一件十足的皆大欢喜的事情。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各位读者届时参与文化分论坛,了解更多关于开源的文化,尤其是开发相关内容。(点击下面图片,了解大会详情。)

参考资料

  1. https://peps.pyth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