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开源无与伦比创新引擎的法律和经济基础(圆桌讨论)
Thu Sep 11, 2025 | 75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15 分钟 | 作者: OpenForum Europe 2023 | 译者: 开源之道
原视频地址:Revisiting the Legal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of Open Source’s Engine of Unrivalled Innovation
Keith Bergelt 开场
此时此刻在此地,非常高兴,有幸能够参与到圆桌讨论当中来。尤其是和这么多的在法律界的思想领袖们,开源的法律进化已经是30余年来,它不再是个初出于世的,而是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我不会花太多时间介绍各位嘉宾,大家查看议程就能知道他们是谁。我想做的是简要引入今天的主题:回顾过去,才能更好地前行,确保我们所有人认知同步。开源是一个高度动态、快速演化的社群,不断有新成员加入,我们必须让所有人——无论来自政府还是私营部门——站在同一条认知起跑线上,清楚了解开源的现状与未来。
我们的做法是:先回到最基本的层面,提醒、也重新介绍一些与开源相关的“根本事实”。开源是一种独一无二且无法替代的模式。我一直强调,它是我们在新经济中创造价值的方式。通过协作式技术开发,1+1+1 不再等于 3,而是等于 6、10 甚至 20;当全球聪明人聚在一起解决软件问题时,这种效应尤为明显。
“普遍互惠(universal reciprocity)”是我个人非常看重的概念,也是我所管理的 Open Invention Network(OIN)社群的核心理念。它是一种被广泛认可、促进竞争的专利风险化解机制,营造无需许可、无摩擦的生态系统,鼓励新技术被快速采用。事实上,它是开放协作的基石,体现在 OIN 许可证以及众多开源项目的 IP 政策中。更重要的是,这一概念已被多个司法辖区的竞争主管机关确认为“促进竞争”:自 2011 年 CPTN 交易起,欧洲(特别是德国)、日本、中国、美国的监管机构都仔细审查过 OIN 许可证,并予以认可。
开源依托的是成熟的许可制度与法律框架,通过高度创新的全球开源项目拥抱多样性与包容性。Mirko 等人多年的研究已明确记录开源在区域、国家和全球层面带来的经济效益。开源促进竞争,并与标准制定及采用相辅相成。最成熟的玩家已接受我称之为“实践二元性”的模式:同时拥抱开放与专有,二者并存。已有数千家公司成为 OIN 被许可方,内部化这种开放与专有的二元性,从而拥抱普遍互惠。其中许多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者;AT&T、IBM、索尼、飞利浦等历来也是最活跃的全球专利货币化者。
“专利数量 = 创新能力”这一长期迷思,对国家或企业均是一种根本错误的思维。IBM 近期宣布不再追求专利数量领先,而是结合开源与专有技术,实现真正能转化为股东价值的创新——这绝非巧合,而是在收购史上最成功的开源公司红帽之后得出的结论。严肃的经济学分析正揭示创新的真实面貌:开源所强调的协作开发模式,是在软件定义世界里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最终,开源作为创新平台已走过 30 余年,它持续改变我们在新经济中创造价值的方式。
接下来,请 Karen 回顾我们一路走来的历程,介绍开源社群演进到今日所需的基础要素。
Karen Copenhaver :为什么企业支持开源
能在各位面前分享这些,我深感荣幸。
我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视角讲述开源的故事,每一个视角都同样有趣而丰富。我们可以从开发者的视角切入 ———— 开发者是这个星球上最宝贵的人群之一,因为真正理解我们所依赖的系统如何运转的人寥寥无几,而开源正是让这种稀缺且珍贵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的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探讨为什么开发者如此支持开源;当然也可以回到理查德·斯托曼最初的理念。但是此时此刻,我想专门谈谈“企业为什么会投身开源”以及“这为什么重要”,因为正是个人开发者与企业资源的双重驱动,才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这场意义非凡的变革。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公司员工被调去参与开源项目,却对开源一无所知,他们以为自己被“发配”到了公司的慈善部门——“反正那块儿没人真靠它挣钱”。我们至今仍会听到这种声音。让我直说吧:企业投身开源,并不是出于什么“为了地球更美好”的利他情怀——虽然我真希望那是驱动力。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开源对构建全球各行各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来说,已经绝对不可或缺。
我们总在谈软件,但这条规律适用于所有行业:道路、桥梁、以及所有企业运转、竞争、发展所依赖的公共设施,注定不能由某一家单独建造 ———— 更关键的是,也无法由某一家来单独维护。正是这种“脆弱感”与“相互依赖”把他们聚到一个平台上,促使他们协作共建。然而,最先提出这些理念的开发者们所带来的“魔法”,却可能被我们自己扼杀:如果我们不理解企业为何、如何走到一起来,就可能在无意间改动底层规则,使它们无法再以所需所愿的方式协作。
今天大家多次提到“信任”,也提到“无需许可(permissionless)”,还谈到“速度”。这三点,对企业把独立项目带进开源社区的过程至关重要。企业之所以把项目拿出来,就是想让更广泛的社区快速参与进来;如果非得先谈五年后的回报、先谈完所有协议条款才能动手,那就既不有趣也为时已晚了。能够直接采用一份大家都见过、用过、读懂了的开源许可 ———— 一份角落里不会藏着只对某方有利的“埋伏条款”的许可证 ———— 这份许可证作为基础设施开发底座的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正是这份“无需许可的全球信任”奠定了开源的基石:我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无需冗长谈判,也不担心有人在一旁等着“吃更大份”。对基础设施项目而言,这种信任绝对不可或缺。几年前,我们还觉得开源只是“边缘实验”,老听人说“没人真靠它挣钱”。如今,看看项目数量、项目规模、参与者人数、投入资金体量,我们就知道:这就是未来基础设施的建造方式。而“无需许可且可信赖的环境”,不仅对个人,对联手共建平台的企业来说,同样是生死攸关的要素。
Keith Bergelt:
非常感谢你! Karen。现在我想请出我们 panel 中唯一的经济学家 Mirko。因为他常年出现在各种法律场合,我对他的印象也被“法律专家”占据了;再加上他对法律问题的理解实在太透彻,我时常忘了他真正的学术底色是经济学。多年来,他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研究报告,我们今天想请他专门讲讲“开源经济学”——过去三十多年里,价值是如何一步步累积并沉淀下来的。
Mirko Boehm :开源经济学
谢谢! 首先,我非常高兴看到我们最新研究的成果——这项研究由 Orfe、Andrew、Hans 和我共同完成,Andrew 刚刚的幻灯片中也提到了。我想强调,我们非常谨慎地测算了开源对欧洲经济的影响,而且给出的是一个“下限”估计:也就是说,实际收益至少是我们计算出的这个数字,很可能更高。
谈到开源的经济根基,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重点说明:
开源是相对于传统做法(如专利)的另一种技术创新路径。它为参与者提供了选择权,让他们自行挑选最契合自身需求的模式。我们看到,协作模式受到广泛青睐;事实上,如今软件行业的主流协作方式就是开源。它是自愿的、主动的选择,也因此成为科技领域——特别是软件科技——最成熟、最普遍的创新机制。这也印证了 Keith 刚才的观点:我们已无法再用“数专利”来评估创新,这一点虽然年年重复,却仍值得再三强调。
目前已有不少出版物深入探讨了该议题,包括开源与标准化、开源的经济影响等。最近还出版了一本开放获取的《开源法律与实践》教科书,其中详细回答了“我如何通过开源赚钱”这一经典问题。开源带来的好处远不止直接盈利:它在众多大型垂直行业中节约成本,而节省下来的成本与增加的收入一样,都能直接提升公司利润;同时,它避免了“重复造轮子”——类似专利竞赛里多家实体同时研发同一技术、仅有一家获胜、其余尽数沉没的旧模式。这种冗余成本在开源协作中被大幅削减。
若把开源协作的收益与成本列成方程,就能清晰看到: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层面,净收益均为正。因此,开源无疑是促竞争的力量:自愿参与 + 成果的开放许可,既杜绝了个别玩家不当操控他人的空间,又以极低的门槛欢迎所有人入场。初始参与成本非常低,我们看到众多中小企业在开源领域高度活跃——这也呼应了 Aster 早先的观点:欧洲公司多为“挑战者”,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借助开源向既有巨头发起冲击。
开源已高度成熟。我们谈论的不是新生事物,而是拥有三十年历史、并且早已成为软件行业主流的创新模式。今天现场还有政策制定者等各方代表,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再次重申:开源是一个“术语 of art”(专业术语),其含义全球已有明确共识和治理体系;任何试图重新定义开源、或质疑其基本原则(如开源许可证所体现的四大自由)的人,都是在打开一罐不该开启的“虫子罐”。
谢谢大家,就先分享到这里吧~
Keith Bergelt:
非常感谢Mirko!现在我想请 Andrew 谈谈标准和开源
Andrew Katz: 标准和开源
谢谢 Keith,刚才 Karen 和 Mirko 反复强调的主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降低摩擦”。开源之所以能成功,并持续孕育创新,关键就在于不断减少各种摩擦。Karen 多次提到“无需许可(permissionless)”。正是这种“无需许可”的环境,才催生了史上最具经济影响力的创新之一——万维网。我们原本打算把蒂姆·伯纳斯-李的一句话打在屏幕上,虽然没放出来,但他的大意是:万维网之所以诞生,正因为他“不用先征求 DARPA 的许可去用互联网,也不用先征求文特·瑟夫的同意”,就能直接开干。此后在万维网上继续叠加创新,同样处于高度“无需许可”的状态。
这里的“无需许可”,并不是说没有专利、没有知识产权;Karen 前面也提到,人们对开源和自由软件运动常有先入为主的误解。现实中,知识产权制度依然存在,也持续被重新审视。所谓“无需许可”,是指任何人想参与时,不必先跟某一方坐下来谈判、签协议,而是“直接上手”——这正是他们最想做的事:创新。
摩擦的减少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 协作平台:基于 Git 的 GitHub、GitLab 等让合作门槛骤降。
- 工具链:大量免费、开源的开发工具进一步抹平开发摩擦。
所有这些潜在壁垒被持续削平,对创新是巨大助推。但创新要真正繁荣,各组件之间还必须“可互操作”。互操作一直是欧盟政策的核心。欧盟 2020–2023 开源战略就明确写道:“互操作对委员会和成员国至关重要”,而互操作的关键是“开放标准”——各层级标准必须可得。再次回到“降摩擦”:如果你想把 A、B 两个组件拼在一起,或想改进其中某个模块,只要大家都按同一标准开发,事情就会简单得多。
标准形成的路径多样:
- 事实标准:由开发过程自然沉淀;
- 正式标准:通过 ISO、ITU、IEC 等组织固化;
- 混合模式:像 W3C 这类组织,在知识产权政策上又有不同做法。
这又回到“无需许可”的实现问题:能否在落地标准时,不经谈判、直接采用?这正是我目前的研究课题之一。因为在某些领域,标准化其实滞后于开源的其他环节,并非完全“无需许可”。例如 ISO 的专利政策,虽然允许专利持有者声明专利并以“ royalty-free”方式提供,但仍偶发不必要的谈判环节。值得肯定的是,开源界已主动提速标准化:
- OpenChain 标准:2021 年底仅用极短时间就走完 ISO 流程,堪称典范。
总体而言,标准化进程向好,但仍有小段路要走。
Keith Bergelt:
谢谢,非常感谢Andrew的分享。(此处有掌声)
现在,我们给 Carlo 布置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请他回望 30 年历史,提炼关键节点与观察,并结合他所服务的、极其多样化的客户群体,分享他的洞见。
Carlo Piana 谈开源
谢谢!其实原本我就想补充几点。我们之前谈的多是大公司、中小企业,但整个社区远不止这些。别忘了,Linux 始于一个人——林纳斯;万维网始于一个人——蒂姆·伯纳斯-李;自由软件基金会则始于理查德·斯托曼。还有无数草根运动,它们对开源的产出和治理同样至关重要。
我曾担任欧洲自由软件基金会(FSFE)的法律顾问,现在效力于开源促进会(OSI)董事会。OSI 的使命就是“推广开源”。我们维护一份“已批准许可证”列表,这些许可证大体上都是 copyleft 模式,但许可证本身并不等于开源。
我想再次强调:开源及其许可证只是手段,目的是让任何人都能“无需许可”地使用、学习、修改和分发软件。这里的“无需许可”是指在一切可能受控的权利之下都能操作,因为这是一场“平等者的游戏”——不能有人“比其他动物更平等”。你不能一只手给予自由,另一只手又把它收回。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开源漂绿”(open-washing)泛滥:有人仅给点版权许可就宣称“这是开源”。这远远不够,也不是开源的玩法,而是对开源的扭曲。当然,对于“专利是否该出现在开源里”可以见仁见智,我观点鲜明,但现实是:大量专利掌握在某些组织手中,我们必须确保这些专利不会被用来破坏开源的平等性。因此,无论个人立场如何,我们都欢迎大公司和机构把专利服务于开源,通过承诺、公约等方式,让人们得以在“安全港”内运作,而不会被诉诸法庭。
这要求三点,其中一点已被提到:必须是“永久”承诺,不能今天给你自由,明天突然抽走地毯。只要专利制度存在,专利本身并未被放弃,仍保留被强制执行的权利;但一旦以特定条件许可出去,这些条件必须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这就引出最后一点——互惠(reciprocity)。没有互惠,就像联合国设停火区却派“蓝盔”部队(我当年就是其中一员)只监督一方停火,另一方仍可开火,游戏就失衡了。互惠意味着专利被用来维护“无需许可”的环境,这是目前任何政策行动都无法替代的核心机制。
最后一句话:开源很复杂、反直觉。我们在荒漠里布道三十年,不断说“这也能成为可行的商业模式”,最近才被证明是对的。但这是一套极易被打乱的“星辰排列”。我们已看到因外部环境导致开源受阻的领域,至少两个例子:
- 欧洲“软件定义无线电”——因政策制定者的不智决定而严重受挫;
- 音视频编解码——房间里的大象,专利密集,直到最近开源几乎无法涉足。
所以,各位立法者、政策制定者,当我们提出警示时,请至少“给予怀疑的好处”——我们很可能是对的。
Keith Bergelt:
谢谢,非常感谢 Carlo 的分享。(此处有掌声)
Mirko Boehm 谈互惠
我想再展开一下“互惠”这个概念,因为在开源讨论中它很大程度上被误解了。我们常常听到某些许可证“要求用户承担义务”,于是把这套法律义务当成互惠。我认为这恰恰把问题看反了。
开源里的互惠,本质上是把协作建模成一种社会交换。当年那些起草许可证的人之所以自然而然地把互惠写进去,是因为他们假定:即便不写,大家也会这么做。证据就是,近年来几乎所有大规模行业协作都使用宽松(permissive)许可证,但里头的互惠精神依然强烈——法律不强制,可社区规范把互惠当成根基:你帮我,我帮你,否则协作就玩不下去。背后有经济学理论支撑,但在开源语境里,更重要的是:
所有参与者都必须理解并遵守所在空间的治理规范;只要有一个“不守规矩”的浑水摸鱼者,就能造成不成比例的破坏——他会改变其他人的协作意愿,毒性会像井里投毒一样扩散。
因此,在制定开源政策时,我们必须先搞懂这些基本信条,才能去强化、鼓励这种既定协作方式,并给它“围上篱笆”加以保护。这是一个已被证明成功、对自由与经济都产生正面影响的模型,值得、也必须用正确方式去守护。
Keith Bergelt:
谢谢,Karen 有什么要说的吗?
Karen Copenhaver 补充
我对各位都是相当同意的,大家看到我一直都在一边点头,一边出声附和。另一个我觉得格外重要的观点,是从中小企业的视角来看这件事。开源所搭建的平台、所铺设的基础设施,对它们而言是巨大的利好。大公司固然也受益,它们联手共建了这些基础设施;但就我的亲身观察,真正的利益其实落在那些小公司头上:它们可以安心地进入某一领域,凭借一套既定的规范去运营、去融资,并且茁壮成长。能看到这一幕,实在令人欣慰。
Andrew Katz 补充
回到“无需许可”(permissionless)这个概念。当 Mirko 发言时,我又想到一点:我们常常忽视社会学效应对开源经济动态的推动作用。早前有人提到,欧洲各地纷纷成立 OSPO(开源项目办公室),这就是绝佳例证——
- 无论商业企业、公共部门还是学术界,任何组织若想投身开源,都有了可参照的样板;
- 当政府亲自支持、且被证明行之有效时,“开源”就不再被视为怪事,而是主流且靠谱的做法;
- 于是个人在组织内提议“我们把这部分开源吧”时,心理门槛大大降低——“这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已被验证的好做法”。
我亲历过两种推广开源的路径:
- 自上而下:高层拍板“就这么干”;(往往事倍功半)
- 自下而上:赋予个人权力,让他们能说“我们想这么干,因为好用”——即使偶尔失败也无妨,多数情况下确实能成。
因此,欧盟鼓励各成员国发展 OSPO 这类举措,从“给予社会许可”的角度看,意义非常积极。
Carlo Piana 补充
我基本没什么要补充的了——也许可以提醒一句,这也是我身为律师兼开源/自由软件活动家的亲身体会:
创新无处不在。不能把视野局限在大型研究中心或巨头企业;创新可能来自个人,也可能来自极富创造力的中小企业。我就接触过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项目,途径各不相同。学术界当然也很重要,高校里有很多高水平研究组;而以开源模式运作,本身就是巨大的平等器——
- 任何人都能免费入场;
- 但你必须真刀真枪地贡献,否则很快就会被社区识破为“拖后腿、蹭好处”的人。
这正是我25年来反复看到的魅力所在:小公司加入庞大项目,最终拿下某一技术的控制权,并给整个生态带来巨大帮助——这一切,都得益于开源及其社会-法律体系共同营造的平等环境。
Keith Bergelt总结
谢谢,非常感谢!我想感谢各位嘉宾分享的观点、思路,以及塑造了大家今天所听到视角的那段历史。我有幸在过去15年里亲身参与其中,深感自豪。开源是一份礼物,我们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作为这份礼物当前的守护者——无论是政府成员、产业一份子,还是法律守护者、经济分析师——我们都身处一项远比自身更宏大的事业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属于什么,并以应有的尊重和敬意对待它,才能让它继续繁荣,并在未来继续成为我们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创新源泉。谢谢大家!(掌声)(音乐)
关于 OpenForum Europe
OpenForum Europe (OFE) 是一家位于布鲁塞尔的非营利性独立智库,向欧洲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和社区解释计算开放性的优点。更多详情请访问站点:https://openforumeurope.org/about-ofe/
关于译者
「开源之道」·适兕
「发现开源三部曲」(《开源之迷》,《开源之道》《开源之思》。)、《开源之史》作者,「开源之道:致力于开源相关思想、知识和价值的探究、推动」主创,Linux基金会亚太区开源布道者,TODO Ambassadors & OSPOlogyLive China Organizer,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OSCAR(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起)个人开源专家,OSPO Group 联合发起人。
「开源之道」·窄廊
来自于大语言模型的 Chat,如DeepSeek R1、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expermental、ChatGPT 4o、Grok3、甚至整合类应用 Monica等, 「开源之道」·窄廊 负责对话、提出问题、对回答进行反馈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