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的度量指标和商业业务(演讲实录)

这个世界是由观念所塑造的,也就是说经济和社会是由于人们的观念指导下的行动所成就的,开源需要对应的观念,尤其是在和商业模式利益纠缠的情况下,这方面或许我们只看到RedHat在努力,当然也要看决策层的认知。Brian Proffitt 是为数不多的多年都在为开源的价值呼号的布道者,尽管他只承认自己是一位记者。

Wed Sep 17, 2025 | 25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5 分钟 | 作者: Brian Proffitt @CHAOSS mini-summit | 译者: 「开源之道」·适兕 && 「开源之道」·窄廊

原视频链接(点击图片可打开):

大家好,非常感谢邀请我在 CHAOSSCon 做主题演讲。我叫 Brian Proffitt,是红帽开源项目办公室社区外联团队的高级经理。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分享一个红帽非常关注的话题——如何衡量开源的“商业价值”。稍后我会解释具体含义,核心思路是:把我们现在用于衡量社区健康的指标,与企业真正想了解的开源参与价值结合起来。我们都知道开源社区蕴含巨大价值,现场无需再多说,但企业往往即便认同,也会因“纸上看不到明确商业收益”而犹豫是否全力投入。因此,在介绍红帽和其他企业关注哪些价值之前,我先统一几个术语,方便大家同频。

上游(upstream)与下游(downstream)

红帽常用这对比喻:

上游 = 开源社区驱动的项目,多组织甚至个人参与,靠近“河流源头”。

下游 = 基于上游代码做商业发行的产品,通常由单一组织主导(也开源,非专有)。

举例:RHEL ← CentOS Stream ← Fedora ← 众多更上游的组件项目。

关于许可证

今天谈价值,我想先对许可证说一句——“其实不重点讨论许可证本身”。我们不会谈论许可证。在这次对话中不谈。许可证很重要,但它们并不适用于我们正在讨论的价值类型。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目前在商业领域看到很多混乱的原因,因为有些新创企业认为开源是一种商业主张。它不是。它是一种开发者模式和开发者方法论。因此,许可证的作用是为社区设定规则:如何接受贡献?如何进行分发?但它们不会改变价值等式。它们是完全分开的。

所以,如果我提到相关内容时,我还会使用一些术语,并且我倾向于互换使用这些术语。有“自由软件”,这些项目使用的是我们所说的限制性许可证,基本上要求如果你对软件进行了更改,并且你分发了该软件,这些更改必须向上游共享,并且也必须分享给获得该软件的其他人。此类许可证包括 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GPL)和 LGPL。

然后我们提到“开源软件”,这些是宽松许可证。更改可以保持私有,也可以公开,随你喜欢。你不必将更改推送给全世界,如果你不想的话。这类许可证包括 Apache 公共许可证、MIT 许可证、BSD 许可证等。所以,如果我使用这些术语,这就是我们的意思。但重申一次,许可证并不是这次关于价值的讨论的核心内容。

业务价值

那么,企业到底在关注哪些“价值”呢?——既然与许可证无关。 下面我会按不同业务维度,梳理企业在评估一个项目时真正看重的价值点;这些价值都超出“销售收入”这种明面指标。 销售收入价值(Sales Value)的常见误区: “上游免费可下载,功能还够强,会抢走我商业版本的生意!”

事实
- Red Hat 卖的不是软件,而是专家能力(支持、咨询、长期服务)。
- 上游使用不会导致下游销售流失;相反,它是未来客户的孵化池

消除误区的做法
- 让开发团队尽量在上游工作,只在必要时才 downstream 定制;流程单向透明(上游 → 下游)。
- 紧急下游热补丁只能偶发,且事后必须回传上游。
- 在社区会议中树立思想领袖地位;当潜在客户认可你的技术话语权,合同自然水到渠成。
- 提前接触用户——别把他们当“准客户”硬推销,但要洞察他们的真实需求,以便后续产品化。
- 把社区当“临时 R&D 部门”;以 Fedora 为例,大量实验性功能先扔给社区快速试错,稳定后再进入 RHEL。
- 用户也乐当“早期体验者”,因为价值=第一时间玩到最新最酷的功能;偶尔崩了也认。

上游不是销售敌人,而是价值放大器;免费用户 today → 付费客户 tomorrow,关键是你得让他们看见你的专业度与持续交付能力

市场价值

再往下聊,就是“市场价值”(Marketing Value)。它比销售价值更“虚”,更难量化——销售终归能写进财报,“卖了多少钱”一目了然;市场价值向来是软指标。

1. 混淆“上游”与“下游”消息是常见坑

  • 红帽内部以及客户、伙伴的市场同事,常把两者宣传口径混在一起,结果自乱阵脚。
  • 解法:品牌隔离
    • 尽量让上游项目与下游产品叫不同名字(例如 Ansible 上下同名,就要特别说明“改的是上游还是下游”)。
    • 对外讲功能、讲路线图时,先分清“代码放在哪”。

2. 客户问题 → 先进上游,而非直接塞下游

  • 很多公司图快,把客户定制直接推进下游,再“有空”反向移植(backport);除非 Day-0 漏洞或极紧急修复,否则应先在上游解决
  • 让市场团队把客户痛点汇总成“需求管道”,直送上游开发,再顺势宣传:“客户的诉求我们第一时间在社区落地。”

3. 用“上游案例故事”打品牌

  • 我当年负责 oVirt 社区时,大量撰写oVirt(上游)的生产案例,而非只讲下游的 Red Hat Virtualization。
  • 目的:
    1. 证明“上游也能扛生产线”,打破“开源=业余/不稳定”的刻板印象;
    2. 为下游产品做信誉背书——“社区都敢用,商业版更没问题”。

4. 公开上游功能路线图,让客户“提前看见未来”

  • 专有软件只能猜“下周放什么大招”,而开源可把上游 Roadmap 直接亮给客户。
  • 市场人员只要持续同步:
    • 客户可提前适配新特性;
    • 潜在用户可能被吸引进来参与社区;
    • 公司形象 = 透明、技术引领

总结: 市场价值来自“品牌清晰度 + 客户痛点直达上游 + 上游成功案例 + 公开路线图”。做到这四点,上游就不再是“影子项目”,而成为对外展示技术实力与前瞻性的最佳窗口

关于作者

Brian Proffitt 是 Red Hat 开源项目办公室社区外展高级经理,专注于支持、社区指标以及基金会和贸易组织关系。Brian 的社区管理经验包括社区入职、社区健康和业务协调方面的知识。在 2013 年加入红帽之前,他是一名专注于 Linux 和开源的技术记者,也是 22 本消费技术书籍的作者。

关于译者

「开源之道」·适兕

「发现开源三部曲」(《开源之迷》,《开源之道》《开源之思》。)、《开源之史》作者,「开源之道:致力于开源相关思想、知识和价值的探究、推动」主创,Linux基金会亚太区开源布道者,TODO Ambassadors & OSPOlogyLive China Organizer,OSPO Group 联合发起人。

「开源之道」·窄廊

来自于大语言模型的 Chat,如DeepSeek R1、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expermental、ChatGPT 4o、Grok3、甚至整合类应用 Monica等, 「开源之道」·窄廊 负责对话、提出问题、对回答进行反馈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