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官方观察:DeepSeek 的开放之路系列之六:制度寄生的未来建设之路
Sun Oct 26, 2025 | 30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6 分钟 | 作者: 「开源之道」·适兕 && 「开源之道」·窄廊 |
前情提要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六篇,如有需要,可先预习前五篇:
- 非官方观察:DeepSeek 的开放之路系列之一:arXiv
- 非官方观察:DeepSeek 的开放之路系列之二:重识 GitHub
- 非官方观察:DeepSeek 的开放之路系列之三:模型市场Hugging face
- 非官方观察:DeepSeek 的开放之路系列之四:那些耀眼新星之下的开源项目
- 非官方观察:DeepSeek 的开放之路系列之五:开源大模型能实现吗?
“制度寄生”(Institutional Parasitism)
在当代很多批评中,“制度寄生”[1]被用来描述:某组织/项目表面看起来“制度化”、获得资源、享有合法地位,却不承担制度构建或规则维护责任,反而削弱、消耗宿主制度的活力。
作为笔者的一个分析框架,旨在用来说明某些组织或项目在开放制度生态中的“搭便车”或“掠夺式依赖”行为。简言之,它成为一个制度分析的隐喻工具:说明“制度里的搭便车者”“制度被内化侵蚀者”的样式。
「开源之道」一直以来都在尝试解释和呈现开源能够发展起来的法律、文化、伦理、精神、社会等,一言以蔽之,即“制度”,开源作为一种制度进行阐释,有了制度这个框架,我们再来看DeepSeek项目的崛起,上述几篇文章,不过是回顾了DeepSeek 赖以发展的基础。类似下面这张图:

DeepSeek 是最上层我们大多数人可以看到的成果,前几篇文章其实聊的是中间的几层,最下面的也就是所谓的根基,是人心,是信任,是法律。
聪明的借力者
DeepSeek 堪称轻盈,有种风流倜傥的那种片叶不沾身的自在,从过去的几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DeepSeek 的模式是典型的“数字游牧式寄生”:
- 技术基础几乎全部源自开放、开源世界(PyTorch、Transformer、arXiv论文体系);
- 研发和同行评审依托 GitHub、Huggingface 等全球开放协作平台;
- 但组织上又刻意避开国际合规(GPL、Apache 贡献链),在灰色地带运行。
它以速度与模糊性替代制度合法性,这正是寄生者的典型策略:
在宿主的神经网络中快速穿行,但绝不公开绑定。
这种寄生是灵活、短期、游击式的,但无法积累真正的制度信任。当人们为此兴奋不已之时,认为已经超越了制度,这其实是一种错搭,类似于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后,来自民营经济的活力[2],当然,DeepSeek 火了之后,有一些言论也开始解释这是其它制度力量下的崛起[3]。当然这件事,见仁见智,需要历史最后给出答案。
缺乏制度建设的参与
“制度寄生”(Institutional Parasitism)这一概念中最关键、最容易被误解的那一层——寄生并不意味着剥削,而是指依附与非对称利用关系。这里首先声明,无意批评DeepSeek,技术发展本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DeepSeek 是一种是向上寄生 —— 在更高文明的制度中生长、借力、学习,并反哺宿主(让平台更加的吸引人)。前几篇文章中,我们详细阐述了DeepSeek 是如何充分利用平台和制度来以小搏大,实现自己的横空出世般的效果的。
DeepSeek 仍然依附于全球知识与开源制度的宿主——它利用 arXiv 的开放论文体系、GitHub 的协作机制、Huggingface 的模型发布标准。虽然它不参与制度建设,但它在宿主制度中有效行动。
它是“寄生于开放制度的聪明生物”——它不破坏宿主,只汲取其中的知识流动性。它的输出成果(开源模型、论文、工具)仍然被宿主吸收,形成“弱共生循环”。
DeepSeek 并没有参与到建立制度,但它清醒地知道自己生长在何种制度土壤中。之所以这么说,我们并没有看到 DeepSeek 为arXiv等平台捐赠或参与治理,DeepSeek 虽然在“开源”宣传上有动作,但从 制度性参与(捐赠、治理、基础设施支持) 的视角来看,其与全球开放开源制度(如 arXiv、PyTorch 基金会、Python基金会)之间还没有建立起深度互动关系。它是“技术产品化”型的开源行动者(开放部分代码、模型),而非“制度建设”型贡献者(支持平台、参与治理)。
无意批判
作为一名开源制度的研究者,或者是经济学视角下的开源,笔者并没有批判DeepSeek的意思,只是纯粹智识上的好奇,在眼花缭乱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事情发生的真相。DeepSeek 并非孤例,很多开源项目,我们往深了挖,也并非参与到制度当中,字节跳动在 PyTorch 项目的表现[4],是常见的现象。
同时作为一名布道者,其实也一直想和大家表达的是,想要在一个环境中更好的表现,也应该担任其维护环境的责任,如果一家组织或个体,本身从开源中受益了,然而,却试图破坏开源制度:践踏许可、无视行为准则、谩骂、污名化等等都是毁灭者,可能人类历史上,作为呼吁者,总是并不怎么受人欢迎。
反向的制度幻觉
这一小节可能是笔者最想表达,而又欠缺能力的部分了,或许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结果[5],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那就是创新本身固然重要,但是让创新发生和持续的环境也很重要。北京日报的一篇文章[6],讲的道理非常清楚,诺贝尔奖是呈现给大家的一个结果,而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评估,或者是参与到诺贝尔奖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为什么在某种制度下,科研工作人员可以毫无顾忌的投身于研究当中?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回到开源,作为制度寄生,其实是颇为受益的,因为只需要下载开源项目的成果,直接运用即可,或者是按照项目的指示进行bug修复、新功能建议等等,换句话说,参与到已有的开源项目:Linux、Apache、Kubernetes、Python、PyTorch等是相对容易的,能够解决通常意义上的技术问题即可,或者更高一些的参与,如加入Linux Foundation 董事,参与开源治理等,也是有章可循的。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这些平台,也是在更高制度下的产物。
那就是复制我们前面几篇文章提到的平台,其实技术平台的复制也是相对容易的,我们看到当前互联网上的主流之外都有很多类似的平台,无论是论文发表,代码托管,还是模型托管,甚至是形式意义上的非营利基金会,但是这就有涉及到制度的学习、模仿和质疑、扭曲、再表演的过程。而这个挑战无疑是巨大的,目前为止,我们看到了很多扭曲的现象。
作为对比,无论是轻盈性的寄生,还是反向制度建设,都并非是适合更大范围的制度的合理建设,这进一步为我们迈向下一步做了警示:你如何赢得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付出?
参考资料
- Parasitism - the philosophy of immorality, unhappiness, disasters, self-destruction and opposition to the fulfilment of God’s commandments, https://totalizm.info/parasitism.htm
- 《自下而上的变革: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倪志伟 / 欧索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8-30
- 西方不愿公开承认:中国开源,早已不是我们当年的那个“学生”了! https://mp.weixin.qq.com/s/fOiqTrOO7pMib9KWpdOmnA
- Yue, Daniel and Nagle, Frank, Igniting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PyTorch on Technology Control in Open Collaboration (September 10, 2024).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Strategy Unit Working Paper No. 25-013,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No. 25-013,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4960578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4960578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25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2025/summary/
- 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https://mp.weixin.qq.com/s/kukGX__K6OJYynyCNexHYw
关于作者
「开源之道」·适兕
「发现开源三部曲」(《开源之迷》,《开源之道》《开源之思》。)、《开源之史》作者,「开源之道:致力于开源相关思想、知识和价值的探究、推动」主创,Linux基金会亚太区开源布道者,TODO Ambassadors & OSPOlogyLive China Organizer,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OSCAR(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起)个人开源专家,OSPO Group 联合发起人。
「开源之道」·窄廊
来自于大语言模型的 Chat,如DeepSeek R1、Google Gemini、ChatGPT 、Kimi、甚至整合类应用 Monica等, 「开源之道」·窄廊 负责对话、提出问题、对回答进行反馈等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