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开发者内在的素质:匠艺 —— 《匠人》书评与导读

人们经常提到,好匠人非常有耐心,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带着挫折感继续工作;而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种耐心,是一种习得的技能,你练习的时间越久,技能水平就越高。

Mon May 27, 2019 | 35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7 分钟 | |

何以解忧?唯有工作。 – 《匠人》一书的扉页上如是写

引言

Linux 操作系统和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Git的创始人 Linus Torvalds 在 Ted 的访谈中,当谈及代码的坏味道的时候,眼里很明确是放光的,有一种只有匠艺精神的人才有的眼神和肢体表达。只有具备编码技能的工程师方能理解Linus所谈及的简单的坏代码,以及何谓好的代码。

开源的成功,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它的道德、亚文化、甚至是免费等方面,极少有人关注其背后的劳动者 ———— 那些埋首于系统代码中的开发者们,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真的是不食人间烟火?对社会的认知始终停留在童年?

开源仍然在一往无前的在进化着,而对于软件开发者来说,开源就是默认,从编程语言到平台到接口到工具,这是一个开源的盛世。那么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关注下缔造这些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开源之道图书共读活动,2019年第二季度,我们以 开发者关系、顶级的开源开发者究竟在想什么?是怎样的一群人? 为主题选择了重要的三本书。《匠人》即是其中之一。

过去几个月的导读与书评:

作者介绍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曾任纽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目前担任剑桥大学社会学系杰出访问教授,因其在社会学、城市规划研究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屡获黑格尔奖、斯宾诺莎奖、格尔达·亨克尔奖和特森诺奖等国际奖项。他的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城市》(1969)、《阶级中隐藏的伤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公共人的衰落》(1976)、《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新资本主义的文化》(2006),以及三部小说。

单凭这个介绍,可能大众是不怎么买账的,这些头衔都是实至名归的,我只能这么说。

《匠人》一书的内容梗概

匠人》要探讨的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尽管匠人这个词让人联想到一种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桑内特却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今天的程序员、医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价值所在。

本书堪称作者的巅峰巨著,这位当代顶尖的公共知识分子在书中探讨了过去和现在的匠人的工作;他把身体劳动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他质疑当今公认的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跨越了时空,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是他笔下探讨的对象。历史在实践和理论、技艺和表达、匠人与艺术家、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划下了一道错误的界线;现代社会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历史遗存的折磨。但从前那些匠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匠艺也揭示了一些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进而为我们如何利用技能来指导生活提供了各种可行的方案。

笔者在这里给大家摘抄一段关于Linux的论述,以供“劳动之兽”们进行评头论足:

为了理解赫菲斯托斯的生活境况,我请求读者的思维跳出一大步。现在那些参与开源软件 ———— 尤其是Linux系统 ———— 设计的人其实都是匠人,他们身上有着向赫菲斯托斯致敬的那首诗歌提及的某些要素,但也有其独特的地方。Linux 技术员这个群体也展现了柏拉图的忧虑,不过是以一种现代的形式:这些匠人并没有遭到鄙视,而是被当成一个异乎寻常的、边缘化的共同体。

……

Linux 最具希腊特色的地方,在于它的非人格性。例如,在Linux的在线作坊里,你无法判断aristotle@mit.edu是男是女;重要的是aristotle@mit.edu对讨论有所贡献。古代匠人体验到一种相同的非人格性;在公共场合,人们常常用匠人职业的名字来称呼他们。其实所有匠艺多少都有这种非人格的属性。产品质量的非人格性会导致匠艺的实践不能出错;尽管你是你父亲的亲生儿子,但如果你做的铆钉太松,他还是会骂你。我曾经在英国参加过几次Linux程序员的讨论,有一次大家争得很激烈,英国人常见的礼貌和委婉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要是早知道我就….”、“这个问题他妈的太乱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赤裸裸的非人格性促使人们变得激动起来。

开源之道的思考

开发者究竟是不是“劳动之兽”?

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也即是作者的老师 —— 汉娜.阿伦特 在其著作《人的境况》为某一类人下了一个定义,劳动之兽:顾名思义是指人们想牲畜那样操劳,从事着重复乏味的苦役。阿伦特让这个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在她的想象里,这种人与世隔绝,只专注于手头的活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觉得原子弹是个”很诱人的”问题的奥本海默,以及痴迷于让毒气室变得更有效率的艾希曼。劳动之兽只管完成任务,别的什么都不考虑;这种人将工作本身视为目的。

凡是要从两面看,这可能还会涉及到基础的人文教育,人该不该关心人类社会本身?比如构筑高墙阻挡信息、利用超大规模数据来分析人群等等,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当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时候,或者说意识不到这是有什么问题的时候,那么一切都是被原谅过的,所以开源开发者,究竟是将火种带到人世的普罗米修斯,还是没有来得及思考的牲畜,还要看自己是如何去想的了。

作为人,应该有所思考。

留名是匠人

在读完《匠人》第一遍的时候,我也曾经尝试写过一篇书评:为何开发人员对开源青睐有加? ————从匠人的“留名”自我意识说起,现在读来我依然会赞同我这个感悟,不过随着后来见识的增长,我可能从心理学和经济方面的角度来作为补充,事实上,就GitHub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开发者聚集社区这个现象来说,开源是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技术和才华的舞台,这涉及到心理学上的“延迟满足”、”学习曲线”等等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也是《匠人》中所表达的练习。另外就是,在籍籍无名之时,渴望得到一份不错的薪水,除了以名誉的方式让他人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可以优雅的解决问题的,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的环境下,是唯一的路径。

开源开发者的治理能力重要否?

作者在书中最后给出了乐观的结论:“几乎所有人都能变成优秀的匠人”,并论证了一些能力的培养,其中一段话,我比较有感慨:

托马斯.杰斐逊认为美国的农民或者熟练工匠可以成为民主的中坚,也是出于相同的理由;这些劳动人民能够判断政府建设的好不好,因为他们明白建设是怎么回事。

2019年5月底,由于美国政府签署制裁华为事件,导致中国的开发者一阵恐慌,其实去年的中兴事件也恐慌过一阵子,这不得不引出有心人的深思。开源让中国的现代化具备了同步的条件,这点我在历史的维度 —— 开源、拿来主义与自主可控的历史对比一文中作为深刻的总结,但是,本土的开发者并不在乎开源本身的治理问题,诸如社区建设、基金会治理、法律完善、商业生态、可持续性等等进行积极的探讨与推进,而是将开放源代码视为成熟的制品,刻舟求剑的使用和fork,完全没有将自己置为一个世界中,而仍然处于乾隆时期的堂堂中华上国的自我欺骗当中。

开源之道本身是倡导开发者觉醒的,维护一个良好的生态,比单打独斗更能让明天变得更加美好!就让我以理查德.桑内特先生的一段话来总结一下:

把工作做好的能力几乎是人人皆有的;这种能力最初出现在游戏里,后来在工作中演变成定位、质疑和贯通的能力。光明时代的先哲希望,学会把工作做好能够让人们更善于自我治理。普通人并不缺实现这种政治计划的智力。匠人的意志可能没那么坚定。匠人到并不缺精神资源,然而更容易控制不住那种想把工作做好的冲动;社会可以对匠人落井下石,也可以施以援手。在完善匠艺的过程中,动机比才能更加重要。

平日里的摘抄

有人说,好的书籍摘抄胜过书本身,犹如电影的预告片一样,甚至远远胜过电影本身。正如我在共读的小组里推荐的时候所声明过的那样,阅读该书需要庞大的知识作为支撑,方能阅读下去,而且对于人类有着切实的关怀,否则还不如看看别人的摘抄。这里只有阅读者自己明白其中的享受。

我想摘抄中的信息更加能够将我的理解和认同放进去,让我试图从个体朦胧中的感悟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衡量一个开源的开发者的角度有很多,当这些人形成一种文化,一个特殊的群体的话,维度则更多,人性、历史、人文、环境、语言、技艺、教育、能力等等诸多因素。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把这些因素、以及它们的组合给找到,并积极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