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的黄金时代 —— 《开放与共享》导读与书评

开源不仅仅是计算机软件项目,它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内涵,经济学思考、社会学行为、心理学决策、法律上的约束等等,它之所以能够形成一整个产业,绝非只是简单的语法糖、巧妙的算法、高明的架构所能够回答这一切的。还是那句话,抛开程序、工程,让我们以全新的视野来看待这一切。

Mon Apr 1, 2019 | 48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10 分钟 | |

导读

在刚刚举办过的“开源领导力峰会2019”的Keynote当中,Linux 基金会执行总监 Jim Zemlin如此说道:开源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尽管在绝大多数的工程师看来,开源已经胜利了,例如过去以微软为对立面的人而言,自从微软全方位拥抱开源之后,甚至都产生了信仰危机,有种战士胜利之后,踟躇的感觉。但是,其实在商业界、科学界,即使是回到IT产业本身,开源离胜利还差很多。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去年在商业上接二连三的事件,直接将开源推至了风口浪尖:

以开放式的、基于互联网全球式的协作、高度透明化的社区方式进行的软件生产,奠定了现代软件的基石,在不断地吞噬着技术栈, 新型的互联网企业的开源使用率高达80%,而传统的软件巨头也在转型的途中,从商业模式到捐赠项目都在做出应变。那么开源似乎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功了。这势必引起人类社会的关注。不单单是技术本身,而是在协作、管理、经济、社会、心理、创新等诸多领域都注意到了这点。从好莱坞,到电力行业,再到金融,以及新兴的边缘计算,开源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边界,毫无疑问,Jim Zemlin的论断是对的。

那么你就不得不跳出程序、技术、架构的圈子,从其它视角来看待开源,以及围绕它产生的经济、社会、心理、管理等等内容。《开放与共享》就有可能是你寻找这些的路径必经之路。

开源之道读者说

从经济学(激励模型,价值回报,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开源,还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比如本书的第二章,讨论过程性激励,对于开源社区参与者的影响。就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成本变化。另外一个敏锐的观察是:随着社区人数的增加,参与者也可能获得更高的过程性激励。其实这就带来了一个“累积效应”。总体而言,这本书在开源的诸多领域,都以经济学模型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但是,可能是限于篇幅,很多模型都偏理想化。

                                                   -- 庄表伟, 开源社理事兼执行长,华为云高级产品经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开源软件,在国内非常罕见,这种非技术的视角对开源模式的分析,包括激励机制、授权机制、治理机制与组织结构,开源创新与商业化等,完全不涉及技术内容,受众不是程序员,而是管理者。非互联网公司,特别是有计划转型科技公司的大型国企,在目前需要利用开源软件实现弯道超车的特殊历史阶段,非常迫切的需要这些知识来辅助决策。本书对于希望从管理者角度看待开源模式对于创新的价值的读者,是非常难得一本中文书籍。

                                                   -- 龚仪, 开源下午茬发起者,上海富麦科技创始人兼CEO

这也可以说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所在,把背后的原理和道理整理清楚,可以驱动更好的创新和产业化。

                                                   -- 王伟, 开源社理事,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

虽然业界有很多研究开源文化以及内在创新机制文章,但是很少有系统化整理后的中文书籍。《开放与共享》从经济、管理、社会、心理等角度来分析这独特的创新机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全方位的介绍开源创新的画卷。 开放与共享是开源创新的基石,本书第二章通过过程性奖励以及结果性奖励比较好地分析了为什么我们虽然不能从参与开源项目获取到物质奖励,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开源项目。如同我们的科学研究一样,大家会依托社区分享研究成果,借助同级评审保证保证其产出的质量。同时开源项目只是借助IT技术,可以让不曾谋面的技术人员依赖代码进行最直接的交流,通过降低信息交流的成本,让协作与创新成为开源项目的主旋律。正因为开发者这在社区中的话语权是靠自己长期积累的贡献积攒起来的,这样进一步推动了以利他为基石的社区公益性质的知识传递,为开源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姜宁,Apache Member,开源专家

作者简介

王宇,丹麦奥胡斯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博弈论、创新经济学以及信息产业的竞争策略等。近年来,在FrontiersofEcoiaomics in China,《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当代财经》、《管理学报》、AgriculturaIvEconomics—Zemedelska Ekonomika等杂志公开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过“开源创新:基于互联网开放社区的分散创新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全球价值链引导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以产业集群促进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发展”(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

内容提要

创新,而不是资本和劳动,才是真正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 熊彼特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加工而成,2005年作者开始在丹麦奥胡斯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正值开源软件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开源所具有的独特的创新组织形式、高效的创新流程以及开放性的创新成果使得一大批经济学家为之着迷,试图从各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全书分为5章,除去第一章之外,作者在剩余的四章分别以激励机制、授权机制、治理机制、商业化为四个维度进行各自的探索和研究。这其实也是有违所有人直觉的四个大的问题:

  • 究竟是什么动力,让全世界的开发者们为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而协同起来?其中这些开发者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
  • 作为现代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购买软件授权的方式了,那么开源项目或软件有哪些授权机制?怎么可以收到钱?
  • 令人神秘的社区,以及非营利软件基金会的治理,究竟是怎么回事?作为庞大、复杂的软件工程而言,其组织结构又和现实中的公司有何不同?
  • 为什么有些基于开源项目的商业公司赚到了钱?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其中有何秘密或经济学意义?

除了工程师之外,大概所有人对开源问的问题都离不开这四个主题。当然,将开源视为“成本为零”的人确实就更加应该读一读了。作者就是围绕着这四个主题,进行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并最后以数学建模的形式,将开源之所以能够成功找到了数学上的依据。(尽管模型略显理想化,但瑕不掩疵。)

书评

开源的黄金时代

在刚刚过去的开源周年——2018年,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商业上的事件,被很多人所引用,开源正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力量。而2019年,Apache 软件基金会建立20周年,并针对IEEE软件工程实践发表了Apache之道:开源可持续成功的秘籍,再过一遍Apache今天的成绩,让我们不得不重复的说:

我们正处于开源的黄金时代!

但是,这个并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回顾过去的历史,可谓是一路艰辛!不仅是商业的围剿,还有道德的谴责,乃至工程上的质疑,当然没有什么成果是轻易就能够得到的。开源离真正的成功,还有非常远的距离。例如,最近的半年内就接二连三的推出对抗基于开源项目的商业公司的各个项目:

虽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战争,但是它却真实地发生了,商业公司——公有云巨头,目前世界上最赚钱的IT生意,以对抗开源!以强大的资本和人才优势来试图碾压开源,尤其是那些依靠单一项目的开源公司而言,然而另一方面,却又在不断的加大对开源软件基金会的支持,如Apache软件基金会、CNCF软件基金会等。

开源从来未受过如此的重视,成为软件时代的主力,整天被人们所谈论。

开源研究的必要性

开源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没有人可以绕得开它来谈论被软件吞噬的世界。那么除了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本身之外,也被很多其它学科的科学家所注意。正如作者所言:

开源的研究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的理论和工具的交叉与融合运用。这种交叉性和边缘性使该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抛开学术的意义,哪怕是企业界,也被下述问题所困扰:

  • 开源不是说好的免费的吗?怎么多年使用下来不是那么回事。
  • 非常有意愿参与到非营利基金会的项目,但是好难啊。
  • 开源软件公司到底传统软件公司的授权模式有啥不同?
  • 那些开源社区、开源软件基金会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 企业该不该开源自己的项目?
  • 如何辨别一个开源项目背后的社区和公司?
  • 如何通过代码、社区等因素来评估一家公司在项目中的影响力?
  • 企业该如何通过开源项目来提升自身员工的技能形成?
  • 企业数字化转型拥抱开源的途径是什么?

开源之道也在开源之道图书和文献共读申明一文中表达过:

开源不再仅仅是代码,也不再仅仅是社区,它还在伦理、社会心理、文化、法律、经济上各有所绽放,无论是商业模式、市场营销、企业战略,还是开发者心理、软件工程、道德伦理平衡,开源从来就没有看起来那么的理想化和脸谱化。它正在成为一门科学,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开源学,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国际视野下的开源研究成果

从本书的参考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研究开源相关的内容还是非常的丰富的,我们就不从分门别类的角度来看待了,而是说明几位已经做出相当大成绩的几位学者:

  • Eric von Hippel
  • Joel West
  • Frank Nagle
  • Georg Von Krogh
  • Henry Chesbrough

等等,相关的研究文献,已经硕果累累了,比如Frank Nagle 先生就在去年发布了“Learning by Contributing: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ntribution to Crowdsourced Public Goods.” 一文,从企业技能形成、干中学的教育理念、软件资产成本等维度去考察了贡献越多,收获越多,证明了在开源社区中搭便车行为是自毁行为等等。

由开源之道发起的现已捐赠给 X-lab 开放实验室的2019年开源文献共读可见,管中窥豹,开源从经济、管理、组织行为、激励、志愿者、软件开发等等诸多视角来进行研究。

换句话说,开源方面的理论知识,已经渐渐的浮出水面。而且是百花齐放,各个方向的都有相应的作品产出。

国内的现状

这是令人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国内不仅是实践上的缺失,例如没有类似Apache 软件基金会、Linux 基金会这样的非营利性中立的组织。学术上的探讨也是比较少见,笔者在软件学报上特地搜索了关于开源理论方面的内容,只有聊聊数篇文章,当然这块有多篇论文发表的:

  • 周明辉
  • 王怀民

主要是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探讨开源开发方面的内容。《开放与共享》这本书算是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了,尽管它没有印刷几本,作者后来也没有再更新出第二、第三版,现在市面上已经购买不到了。已经算是国内开源学界里的绝响。当然国内的译著也是凤毛麟角,远不如英文的硕果累累,这个还是差距还是要承认的。

工程师的窘境

编程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将程序员这个职业提高到了艺术的地位,软件作为抽象的人类协作产物,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开源中的开发者、工程师,往往会专注于技术本身,而忘记所处的环境、制度等因素。所以,开源中探讨软件工程的著述、论文相比于商业上的简直是差的不止一点半点。

本书的作用,针对工程师来说,一如大众群体,去阅读《购买点》的体验是一致的:“自以为自己是懂得如何购买生活必须品的,在商家看来,不过是他们的引导、植入、强推的结果罢了”,即”我们被太多商店围绕,我们不断追求更好的价值。购物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令我们认为自己正在得到“最好的”。” 工程师整天整年的被代码、软件、计算机所包围,作为最容易获得的开源,以为自己是掌握了主动,实现自己的自主意识的。然而,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开源也是被精心设计过的,被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人员、心理学家等所研究,提供指引,走向人类看起来应该走的地方。

无论你怎么去评述,工程师有着自己缔造自己王国的强烈冲动,也希望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去做好。外人怎么去研究,怎么去探索,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研究者永远也无法彻底的理解被研究者,除非这二者能够合二为一,正如计算机用户和开发者应该合二为一,才能诞生开源项目这一人类伟大的奇迹一样。

所以,工程师谈论的是代码的艺术,能够优雅的解决何种问题,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组织行为学家,看到的是生产力、经济价值、人类协作、激励、公平与正义,等等。而这中间的沟壑又该由谁来填补,成为了值得为之解答的谜题。那条隐秘的线索呼之欲出!